Company dynamics

2025年军贸行业深度分析:供需格局、产业机遇、市场空间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附下载)

  军贸是一个国家军事经济活动的外延和拓展,也是本国军工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据杜青山等《浅析军工企业提高军贸市场占有率的措施》介绍,军事贸易是反映大国博弈的风向标,是国际安全局势的晴雨表,一个国家采购另一个国家的武器,证明两者之间是相互信任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军事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军事力量的增强可以帮助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军贸作为装备输出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军事贸易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体商品,一种是军事装备技术。当前国际军贸市场主要活跃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受制于人,越来越强调联合研制,合作生产,甚至技术转让等贸易方式。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军购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一个国家快速提升军事能力,但可能陷入“受制于人”的困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完全通过自主发展提升国防工业能力是一项极为艰难而漫长的工程。 全球地缘局势紧张,主要国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国防预算。地缘冲突是军费增长的催化剂,亦是军贸订单规模增长的核心动因:2000-2009 年间受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影响,全球军费支出持续增长,CAGR为 5.2%;2022—2023 年由于俄乌冲突,全球军费增长率分别达到 3.2%、6.7%,2024 年全球军费支出2.72 万亿美元(当前美元,+9.4%),增长率为历史最高:其中,美国军费支出0.97 万亿美元(占全球36%);德国、日本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增加军费开支,2024 年德国、日本军费支出分别+28.3%、+21.2%。根据财政部数据,中国 2025 年国防预算 1.78 万亿元(+7.2%),系连续第三年维持7.2%增速。

  地缘冲突是全球军贸规模增长的主要催化剂。“反恐战争”推动中东军购潮(2001–2011)。2001年“911 事件”引发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随后伊拉克战争爆发(2003–2011),中东地区各国出于安全焦虑掀起军备升级浪潮。全球军贸总量在 2003–2007 年间持续攀升,2007 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短期波动但未抑制军购趋势(2008–2009)。2008 年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收缩,军贸增速短暂下滑;“阿拉伯之春”与叙利亚战争再度推升地区军费(2011–2014)。2011 年后,阿拉伯国家动荡频发,叙利亚内战爆发,沙特、卡塔尔、埃及等国大幅提升军购预算,带动全球军贸;“克里米亚危机”拉动东欧国家军购(2014–2016)。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成为俄罗斯与北约对峙的拐点,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及北欧国家军购支出迅速上扬;“俄乌战争”成为新一轮军贸周期的重要引爆点(2022 至今)。2022 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直接推动全球军贸进入新一轮扩张期。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军贸总量与增速同步大幅上涨,增速高达 29%,为近 20 年最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与自我再武装双轮驱动,带动全球军工产品订单集中爆发。

  全球军贸出口总体呈现西方主导格局,维持“美俄主导、欧洲多点分布”的基本结构。美国军贸出口份额长期稳居第一,近年来进一步提升:2014-2024 年间美国军贸出口份额稳居30%以上,2020-2024年间,除 2023 年军贸出口份额 37%外,其余年份稳居 40%以上,2024 年为 47%,体现其军工体系的强大输出能力;俄罗斯在 2010 年前后曾与美国并驾齐驱,军贸份额占比接近 30%,但近年受俄乌冲突、西方制裁及技术瓶颈影响,份额持续下滑,2018—2024 年,俄罗斯对外军贸出口份额自 15%降至5%(-10pct);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维持稳定输出,构成欧洲军贸“四强”:2024 年军贸出口份额分别为8%、7%、3%、5%;中国军贸出口影响力逐步扩大,2020—2023 年出口份额自 3%提至出口份额维持在10%左右,主要目标区域为中东和非洲市场。 全球军贸进口格局相对分散,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军贸进口猛增。2000—2013 年中印军贸进口占全球比较高,二者占比之和在 14%-27%之间波动;中国军贸进口占全球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或系我国装备自主化能力提升所致:2000—2024 年中国军贸进口价值量自 2472 百万 TIV 下滑至72 百万TIV,占比自 12.8%降至 0.2%(-12.6pct)。印度多年维系军购大国地位:2000—2024 年军贸进口价值量在987百万 TIV 至 5272 百万 TIV 间波动,占比在 4%~19%之间波动;中东是全球军贸的重要买家:受2011 年“阿拉伯之春”背景之下,沙特阿拉伯军贸进口大幅增长,占全球份额自 2011 年的4%提至2017 年的13%,2014-2020 年连续 7 年维持 10%以上占比。俄乌冲突促使乌克兰成为全球最大军贸进口国:2022-2024 年乌克兰军贸进口价值量为 2930/4291/5230 百万 TIV,同增 6559%、46%、22%,占全球比分别为9%、14%、18%;波兰近年来扩大军贸进口规模,2022-2024 年军贸进口价值量为406/1334/1448 百万TIV,占比为 1%、4%、5%。

  2、逆差期→平衡期→顺差期,我国军贸出口实现从“补短板”到“出能力”的转变

  2000–2024 年我国军贸进出口实现贸易逆差期→平衡期→顺差期的转变:其底层动因在于我国装备谱系完整度、系统集成能力和自主化率的提升,折射出从“补短板”到“出能力”的变迁。贸易逆差期(2000-2009):我国军贸进口价值量大于军贸出口价值量,呈现贸易逆差。净逆差平均达2000 百万 TIV 以上,反映出中国部分先进装备仍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进口自俄罗斯,包括MI-17、SU-30MK 等型号飞机、956/636 级驱逐舰、S-300 防空系统等主战装备,或因当时我国自主主战装备尚未实现批量化生产。 贸易平衡期(2010-2020):自主替代与出口突破并行。2010 年起,中国军贸进入“出口增、进口降”的结构调整期,整体呈出口与进口趋于平衡状态。随着歼-10、054A 舰、红旗系列导弹等具备外销潜力的国产装备成熟,中国在飞机、舰船和导弹领域的出口能力大幅提升,装备自主化提升成为军贸结构改善的关键原因。 贸易顺差期(2021–2024):谱系化、体系化输出能力增强。2021 年后,我国军贸净出口价值量首次连续为正,2023 年更是高达 2551 百万 TIV,创历史新高。这背后是整体系军贸能力的形成,中国开始具备向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输出完整作战体系解决方案的能力。随着陆军合成旅实战体系的亮相与销售,我国火炮、装甲车、传感器等类别武器装备出口价值量亦持续增长。

  2000-2024 年中国军贸出口客户结构由“高度集中”向“多点分布”过渡。军购占比超过20%的“大客户”稳定在 1-2 个:其中巴基斯坦是第一大客户,大多数年份占比高于 20%,其中2009、2021、2023年分别占中国军贸出口价值量的 66%、67%、67%;孟加拉国向中国军购价值量波动性较大,其占比在2006、2013、2015、2020 年超过 20%。军购占比 2-20%的“中型客户”数量总体保持稳定:该类客户主要包括孟加拉国、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伊朗、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区域大国,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所处地缘环境复杂。近年来军购占比低于2%的“新兴客户”数量显著增加:自 2000 年的 3 个,发展为 15-20 个,其中 2016 年达到23 个国家,说明我国军贸装备“扩圈”正在持续推进,客户范围逐步扩大。

  2000-2024 年,中国军贸出口总体实现由“卖装备”到“卖体系”的跃迁,出口武器品类经历了从“空军平台主导”向“多平台协同输出”的结构性转变。总体来看,飞机类产品始终是核心出口项目,在各阶段均保持高位输出;舰船、装甲车和导弹则在 2005 年后快速崛起,逐渐成为主要出口品类;火炮、防空系统和传感器等配套装备虽整体规模较小,但在各阶段均有稳定出口。 第一阶段:飞机平台主导(2000-2004):五年间中国军贸出口总价值量为 2453 百万TIV,其中飞机类出口总价值量 1182 百万 TIV,占比达到 48%,超越导弹(15%)、装甲车(12%)、舰船(9%)三大品类之和(37%),反映出我国军贸出口尚以飞机平台类主战装备为主,同期火炮(8%)、防空系统(3%)、传感器(3%)占比较低。 第二阶段:平台多元化关键期(2005-2009):该阶段中国军贸出口总价值量为3330 百万TIV,其中飞机(27%)舰船(23%)装甲车(19%)导弹(17%)传感器(9%)火炮(5%),随着我国自主军工体系的发展,舰船、装甲车和导弹军贸出口价值量赶超飞机平台类武器装备,出口武器装备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三阶段:军贸出口总量快速增长期(2010-2014):该阶段中国军贸出口总价值量为7696 百万TIV(+131%),其中飞机(33%)装甲车(26%)舰船(18%)导弹(12%)传感器(5%)防空系统(4%)火炮(3%),该阶段型号谱系进一步拓宽,其中飞机出口总数量达 403 架,较上一个五年增长58.7%,枭龙(JF-17)、新舟 60(MA60)、武直十、L-15 教练机、彩虹、翼龙系列无人机开始实现出口。

  第四阶段:舰船、导弹出口提速(2015-2019):该阶段中国军贸出口总价值量为8865 百万TIV (+15%),其中飞机(27%)舰船(25%)导弹(18%)装甲车(14%)防空系统(11%)传感器(3%)火炮(2%),该阶段舰船、导弹军贸出口总价值量 2208 百万 TIV(+61.6%)、1480 百万TIV(+65.7%),舰船、导弹出口开始形成规模,同期飞机出口 2430 百万 TIV,仍具较大规模,我国开始具备“体系作战能力”输出的雏形,不再仅仅是“卖一架飞机”或“卖一艘舰”,而是“卖一整套作战体系”。 第五阶段:体系化出口新阶段(2020-2024):该阶段中国军贸出口总价值量为8391 百万TIV(-5%),飞机类产品在 2020–2024 年期间占比回升至 31%,重回第一位,2021 年歼-10CE 出口巴基斯坦,标志着我国军机开启成体系、成建制出口新阶段;舰船仍保持稳定比重(25%),2023 年出口额高达1100百万TIV,为历史最高。尽管传感器、防空系统等类目比重不大(1%-6%),但构成稳定,反映出高技术附加产品常态化军贸输出的趋势。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64 个国家是 2020-24 年的主要武器出口国。在此期间,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这五个最大的武器出口国占所有武器出口的近四分之三(72%)。美国和法国的武器出口在 2015-19 年和 2020-24 年期间有所增加,而俄罗斯、中国和德国的武器出口有所下降。2020-24 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合计占所有武器出口的 73%,而 2015-19 年为 61%。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主战武器出口国,美国向全球 107 个国家交付主战武器,远高于其他武器供应国。2024 年,美国武器出口量回升至 13512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约为46.7%,全球军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2020-2024 年,美国武器出口量较 2015-2019 年增长了21%,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从 35%上升到 42.1%。 2020-24 年期间,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武器出口增长了两倍多(+233%)。自 2000-2004 年以来,美国对欧洲的武器出口份额首次达到最大份额,从 2015-19 年的占比 13%增加到 2020-24 年的占比35%。乌克兰、英国、荷兰和挪威是 2020-24 年美国武器出口的前 10 大接受国之一。在此期间,乌克兰占美国所有武器出口的 9.3%,占对欧洲的武器出口的 26%。2020-24 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武器出口主要以援助的形式出现,其中大部分转让(71%)是从库存中取出的二手武器,以确保快速交付。2020-24 年,中东国家在美国武器出口中占第二大份额(33%),同比 2015-19 年(49%)下滑明显。沙特阿拉伯收到了美国武器转让的 12%,使其成为 2020-24 年美国武器出口的最大接受国;卡塔尔(7.7%)和科威特(4.4%)也是美国排名前 10 位的接收国之一。以色列是 2020-24 年美国武器出口的第 11 大接受国,占3.0%。从军贸产品结构来看,美国在 2017-2024 年期间军贸主要出口产品为飞机、导弹和装甲车。飞机是美国军贸出口的重点产品,其出口量一直占美国总出口量一半以上。其次是导弹,它的出口量在10%到20%间波动。然后是装甲车,它的出口量在 2017-2018 年间经历了短暂的上升后,呈现缩减趋势。其余出口产品如传感器、引擎等出口量皆较小。

  2024 年世界百强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排名中,美国榜上有名公司依旧最多,达41 家。这41 家公司2023 年的武器销售总额超过百强武器销售总额的 50%,约为 51.69%。尽管该排名的主要依据是全球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的武器销售额,没有综合考虑公司产品结构、武器性能、技术突破等因素,但仍能反映出世界大国拥有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的规模以及各自的军备水平。从排名情况来看,美国的公司依然处于领头羊的位置,美国军品出口龙头企业分别为洛克希德·马丁 Lockheed Martin、雷神技术RTX Corporation、诺思罗普·格鲁曼 Northrop Grumman、波音 Boeing Company 和通用动力GeneralDynamics。

  2024 年,俄罗斯武器出口量大约为 1339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约为4.63%,较2022 年前下降较多。2020-2024 年,俄罗斯武器出口量较 2015-2019 年减少了63.9%(绝对值约为19651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从 21.39%减少到 7.77%。主要系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军工产能被迫全面转向满足本国前线作战需求,导致出口订单交付大规模延迟甚至取消;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不仅切断国际支付渠道(限制美元、欧元结算),还通过政治施压迫使传统客户国(如越南、埃及)减少采购,避免连带受罚。 从军贸产品结构来看,2024 年飞机是俄罗斯出口占比最大的军贸产品。飞机在2017-2022 年间是俄罗斯出口占比最大的军贸产品,但一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并且在 2023 年它的出口量迎来了较大下跌,然而在 2024 年出现了快速增长,占比回升至 60%。防空系统的出口占比在 2023 年前呈波动式上升,在2023 年迎来快速增长,但在 2024 年却出现断崖式下跌。其余主要产品(导弹、引擎和装甲车)的出口占比在 2017-2024 年间变动不大。

  2024 年世界百强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排名中,俄罗斯有两家企业上榜,它们是Rostec 和UnitedShipbuilding Corp,分别位于第 9 名和第 34 名。Rostec 以技术整合能力为核心,覆盖海陆空天全领域装备,但受制裁重创出口业务;USC 专注舰艇制造,在核潜艇领域保持全球竞争力,但依赖国内订单维持生存。

  法国是 2020-24 年第二大主要武器出口国。2018 年至 2022 年期间,法国占全球武器出口的份额为11%,较 2013 年至 2017 年的 7.1%增长了 44%。印度、卡塔尔以及埃及是法国武器出口的最大客户。2022年法国武器装备出口订单量创历史新高,达 269.74 亿欧元(约合 300 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2015 年的169.22 亿欧元增加了 37.24%,跃居全球第三大军火出口国。然而在 2022 年以后,法国武器出口量出现下降苗头。2024 年,法国武器出口量大约为 2272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约为7.85%,较 2022 年下降了 973 百万 TIV。2020-2024 年,法国武器出口量较 2015-2019 年增加了11.1%(绝对值约为 19651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从 8.62%增加到 9.63%。2020-24 年,法国武器出口到印度的最大份额(28%)几乎是出口到欧洲接受国的份额总和(15%)的两倍。卡塔尔是第二大接受国,占法国武器出口总额的 9.7%。 从军贸产品结构来看,法国在 2017-2024 年间的主要军贸出口产品为飞机、船舶和导弹。飞机的出口占比在疫情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疫情之后便出现了短暂下跌,在 2024 年又重新超过50%。船舶的出口占比在疫情前有着较大的波动:在 2017 年船舶出口占比接近 25%,但在之后三年均不超过10%。船舶出口在 2020-2024 年间则一直维持着较为稳定的份额。导弹的出口占比在 2017-2024 年间并未表现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一直在 20%内徘徊。

  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国际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为应对日益恶化的安全环境,很多国家增加军费,加强军事实力,加速采购武器装备。这为法国出口军火提供了有利条件。2024 年世界百强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排名中,法国共有五家企业上榜,且排名皆位居50 名以内。它们分别是泰雷兹集团 Thales、法国海军集团 Naval Group、赛峰集团Safran、达索航空集团 Dassault Aviation Group 和法国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 CEA。

  德国政府 2023 年全年批准的武器出口总额达 122 亿欧元,较 2022 年增加近 40%,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23 年 12 月 12 日时,德国联邦政府批准出口的武器总额已超过 117 亿欧元。2023 年德国政府批准出口的武器包括价值约 64 亿欧元的战争武器和约 58 亿欧元的其他军备。其中 89%的武器提供给欧盟和北约国家、乌克兰以及在武器出口方面与北约国家有相同或类似待遇的国家。具体来看,乌克兰为德国出口武器的最大接收国,总价值达 44 亿欧元;其次为挪威(约为 12 亿欧元)、匈牙利(约10 亿欧元)。在加沙地带发生战争背景下,德国 2023 年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总额超过 3.2 亿欧元,约为2022 年的十倍。虽然 2023 年德国武器出口总额创下新高,但从长期趋势看,其国际军贸份额相对稳定。2024 年,德国武器出口总额依旧维持较高水平,其出口总额大约为 2049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约为 7.08%,与法国具有相同体量。2020-2024 年,德国武器出口量较 2015-2019 年下降了2.61%(绝对值约为 214 百万 TIV),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稳定在5.6%-5.7%。从军贸产品结构来看,德国在 2017-2024 年间出口占比最大的军贸产品是船舶。船舶出口的变化趋势较为波动,装甲车、导弹和引擎的出口占比紧随其后,三者的变化趋势也较为波动,但总体呈现先缩减再增加,最后再缩减的趋势。飞机出口占比在 2021 年前总体还算保持稳定,但在此之后则出现大幅缩减;传感器出口占比也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2023 年之前,德国批准出口武器总额最高的年份是 2021 年,当时金额为 93.5 亿欧元。在2021 年德国组阁谈判中,联邦政府本计划限制武器出口,并为此出台管制法。但 2022 年发生的乌克兰危机成为转折点。2022 年德国批准出口的武器中,超过四分之一流向乌克兰;2023 年,这一比例超过三分之一。2024 年世界百强武器生产和军事服务公司排名中,德国共有四家企业上榜。它们分别是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蒂森克虏伯集团 ThyssenKrupp、亨索尔德 Hensoldt 和狄尔 Diehl。